李怀骥:VR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创意方案
[引言] ■ 李怀骥: VR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创意方案 摘要: VR技术在数字美术馆中的应用,重组了艺术、艺术家和参与者之间的文化生产关系。随着该项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研究和艺术实验领域的全面展开,一种独特的数字世界的美学叙事体系和艺术存在方式也正在逐
■ 李怀骥:VR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创意方案
基金项目: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资助「基金编号2014-06」
摘要:VR技术在数字美术馆中的应用,重组了艺术、艺术家和参与者之间的文化生产关系。随着该项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研究和艺术实验领域的全面展开,一种独特的数字世界的美学叙事体系和艺术存在方式也正在逐渐形成。艺术家赋予了“创造的过程”以新的含义,观众则被赋予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浸入式体验参与互动。而VR技术不仅限于在我们熟知的各领域中的应用,在本文关于佛教博物馆方案中,通过以该项研究为主体的灵境科技与佛教文化的整合,呈现出具有时代感的佛教文化圣地,成就“万象森列,融通内慑”的佛教数字艺术极品。该方案作为一个范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佛教思想的方法论,给参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效应,其独特的言说方式、展示形式,也将为其他领域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思路。
引言
VR技术“不仅仅是又一项技术,”正如克鲁格所言:“如果我们把它仅视为一项新的媒体技术,那么就不会有如此多关于它的说法了。”在我们看来,这种新的科技力量,为当代艺术带来了质的变化,甚至影响并改变着20世纪以来整个美学评判体系以及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这一伴随着虚拟现实时代的来临而产生的新的艺术美学逻辑,将把人们带入由多感知系统和灵境技术创造的的深度沉浸以及心灵震撼体验,并由此引发艺术带来的更为深远的人文思考与人类新的灵性探索。
<< 图1:3D-佛教十二手印
关键词:VR技术、VR艺术、数字美术馆、佛教数字博物馆
1、VR技术在数字美术馆和艺术实践中的应用
虚 拟现实艺术(又称灵境艺 术Virtual Reality ART,以下简称“VR艺术”)作为当代多媒体艺术发展衍变的重要方向之一,符合艺术史基于人类工具革命而发展的传统逻辑,它藉由灵境科技营造的数字化空 间(该空间的特殊优势赋予了艺术创造、展示交流以及各种艺术行为以极大自由),通常诉诸于仿真和艺术实践的虚拟化,可以“通过无所不在的计算”来决定创造物的形式和行为,因而不仅是一种倾向或风格,而是以一种超越以往所有新媒体技术手段的独特言说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体系,并最终发展为新的美学领域。
1.1 释放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与创作空间
在 以往的艺术实践中,艺术家总是或多或少受到物理世界固有逻辑系统的支配,难免为空间、体量、时间性这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所束缚,而“VR技术”作为数字技术 中最神奇的科技成就之一,为艺术家提供了赢得这一自由的手段,同时也为扩展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认识论视野开启了一个额外的维度:它打破了以往艺术实践的经验 模式,在它创建的世界里,任何一种信息以及任何构成其原始存在的物质性因素,都可以变为可以控制的电子“变量值”。从亲历仿真之境到完全沉浸性的呈现空 间,超越了传统艺术既有的感知层面。由于艺术家大多倾向于对科技工具及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与干预意识,并且不断在寻求与社会各方建立平衡的努力,因而总是处身于最先对当下的科技进展作出反应并积极施加影响之列,正如保罗(Paulo)所指出的:艺术的发展总是同等地反映由技术进步所引发的变革。
艺 术家通过诉诸于对VR、AR等技术思想的把握,可以采用更为自然的人机交互手段控制作品的形式,营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艺术环境,打造现实情况下不能实现或难 以实施的艺术梦想,并赋予创造的过程以新的含义。如具有VR性质的交互装置系统可以设置观众穿越多重感官的交互通道以及穿越装置的过程,艺术家可以借助软 件和硬件的顺畅配合来促进参与者与作品之间的沟通与反馈,创造良好的参与性和可操控性;通过视频界面进行动作捕捉,储存访问者的行为片段,以保持参与者的 意识增强性为基础,同步放映增强效果和重新塑造、处理过的影像;通过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形式,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观众可以通过自身动作控 制投影的文本,如数据手套可以提供力的反馈,可移动的场景、360度旋转的球体空间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沉浸感,而且可以使观众进入作品的内部,甚至操纵它、 观察它的过程以及参与再创造的过程。
<< 图2:多维360°全息幻影成像
可以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屏幕或介质而直接悬浮在设备外的自由空间,360度全方位的可视角度,从任意角度观看都是三维立体影像,给人以灵动、玄妙的视觉感受。
1.2 带给观众在艺术欣赏中的“游戏体验”
由于艺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不同阶段来自技术领域的影响,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开拓VR艺术的游戏性潜质带来了强大的驱动力。随着VR、AR艺术的崛起,新的观展理念不断滋生:传统意义上的观众日益向“参与者”、“交互者”甚至“玩家”转变,艺术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被赋予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浸入式的“游戏体验”。进入VR艺术的展览空间,有时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多感交互的新的经验世界,该世界给予参与者的交互界面多呈嵌套式结构,参与者从一点可以进入无数可变的空间,他们同时被赋予了一定的自主权,能够在共享的同步电子空间中去支配自己的作为。
在VR、AR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作品可以设置多种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存在,通过以大型环幕、大型三维立体投影、360度可触摸设备为核心的虚拟环境处理器,以头盔显示器为核心的视觉系统,以语音识别、声音合成与声音定位为核心的听觉系统,以方位跟踪器、数据手套和数据衣为主体的身体方位姿态跟踪设备,以及各种多感知系统为核心打造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环境,观众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体验到灵境艺术带来的强大的震慑力:多感知性、临场感、沉浸感以及交互性。同时观众(参与者)在观展过程中将可以通过超链接或嵌套式结构设置多文本框架,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作品施加影响,通过系统提供的技术帮助去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也可以基于自身的动作和行为,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和逼真的感觉输入去影响作品,在开放式的互动场景与完全自由的路线选择中浏览作品或与之交互,从而体验一种能够与自身行为产生回应的浸入式感觉;参与者可以从自身视点或者第一人称视界出发(或通过角色扮演),在其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角色。他们的每一次参与,都可能创造一个重新解构了的新文本。VR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观众日益成为充满自主力量的参与者,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也不再是一个画地为牢的个体意识层面,而是越来越强烈地体验到人机双向建构给艺术带来的令人吃惊的潜力。
2、数字博物馆互动创意方案——天宁寺佛教数字博物馆
VR技术的应用不仅在数字美术馆和艺术实践中日益发挥出基础性观念变革的应有作用,同时也将在其他文化领域的数字博物馆构建中显现出其强大的整合功能和技术优越性,启发各个领域中的探索者突破其所在领域的前沿疆界。常州天宁寺是常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其特点是五大:殿大、佛大、钟大、鼓大、宝鼎大,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在今日数字美术馆团队的技术构想中,通过诉诸于对VR技术的把握和超越,将为天宁寺参观者呈现出以灵境科技与佛教文化结合而营造的数字化的圣域空间,将科技文化与东方至高的精神方法论融合在一起,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学逻辑体系,并由此联结为某种统一性理想,进而把这一新的美学理念和佛学方法论推向实证的层次。这是一个可以通过各种交互行为而被激活的象征性空间,该空间将成为数字博物馆互动创意方案中一个独特的范例。
2.1.佛教数字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2.1.1 大型数字化可执行文献——实时互动的功能和全球化特征
跨向文献数字化的大型佛教数字化可执行文献——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世界级的佛教文化博物馆,全面展现两千年来佛教文化的发展史和灿烂的历史遗产。游客可以通过在不同区域放置的大型触屏设备进行查询浏览。该设备将使用红外感应方式获取参观者的动作,并将该动作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计算机内的应用程序则根据所捕捉的信号驱动多媒体动画进行反馈的效果表现。该系统的完美设计,将为游客呈现出富有声光影像动态的多媒体信息,包括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庙、各宗各派经典、图画、雕像、偈语、典故、经文、咒语等。
2.1.2高效率的信息及知识检索功能——知识库系统和交互式信息可视化系统。
<< 图3:360°全景漫游虚拟数字化藏经阁
超大型数字佛教信息库,具有自主浏览、实时交互、临场体验等智能化属性。
参观者可以根据个人意志进行全方位考察,自由控制在场景中游走的路线,体验到等同真实环境的互动操作和身临其境般的场景漫游。
知识库系统的引入,将大幅提高佛教数字博物馆在信息检索及知识管理方面的功能,是结合时代网络平台属性与国际接轨的新起点。同时交互式信息可视化设计,将把信息以丰富且系统的方式呈现。利用影音串流技术,结合大型三维仿真、虚拟电子翻书系统、虚拟现实引擎以及360环场技术制作虚拟实境的仿真,将与文字配合对佛教故事进行深入的解读。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引擎,人们可以进入一个三维的、多媒体的虚拟世界,如同在真实环境中一般,游历佛祖在世时的城堡,切身感受当时的印度文化及时空信息。
2.1.3. 幻影成像——产生意识转换效力的超常实在之旅
应用幻影成像技术,通过VR、AR等技术手段和相关装置,在展厅中营造出宗教神秘气氛,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结合在一起。当观众走进某一特定场域,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游历现实中难以到达的时空。例如通过多点触控系统,配合头盔显示器和力反馈等装置,营造出可移动的场景、360度旋转的球体空间,如“脚踏莲花”、“九龙灌浴”、“百鸟来朝”、“仙乐萦绕”等超现实景观,这不仅增强了沉浸感、临场感,其神秘感对场域的渗透更是无以复加。观众可以透过交互式影音多媒体设计,在高技术模拟系统呈现的幻境中,进行跨越时空的宗教之旅,去发现自己内在的神话,甚至超越自身的状态,仿佛化入圣域妙境,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2.2 佛教数字博物馆的技术超越性
撷取时代科技和网络信息平台的核心优势,全面有效地整合两千多年来的佛教文化资源,以大型数字化可执行文献形式呈现的佛教数字化博物馆,可生成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单机运行的大型可执行文献,将通过大型触屏设备、虚拟电子翻书系统、多点触控系统,以超大信息量展现灿烂的佛教历史文化。而网络版的佛教博物馆,将结合互联网建设,透过跨向文献数字化的完美电子翻书系统、具有互动点播功能的知识库系统和交互式信息可视化系统,赋予佛学以现代化意义。这种由单机版与网络版相结合创建的佛教数字博物馆,其技术超越性在于:
2.2.1. 结合网络优势,打造“佛教数字化博物馆”——实现佛学再造及其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华丽转身。
互联网非中心化存在以及多重身份实体,构成了佛教文化在当今信息化转型中的新秩序。这种建构于网络世界的新时代的佛学思想,不仅构成了当代佛教文化影响社会视听的更为广泛的反馈面,同时具备更为强大的整合功能。以数字博物馆为核心的“元空间”,将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网络发散力和特殊的激进意义,它将自身的生命力植根于当今世界文化的共时状态中,成为佛教文化在现代性进程中最具时效性的活力点。
2.2.2 整合世界前沿技术力量,营造“高科技佛教文化圣域”——走向当代佛学的终极性体验。
高科技佛教文化的圣域空间,源于佛教哲学思维与科技工具的密切交融以及二者深层渗透所产生的全新的认知体验。通过可视化操作、交互式展示环境以及扩展的人机对话,构造一个由信息空间、可视化系统形成的宗教场域。它整合人工智能及VR、AR技术的核心优势,参与者可以在其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角色,体验各种现实情况下不能实现的梦想。使人们通过在“交互主体性”中展开的行为美学,感知佛教文化的无限本质,在服从于科技力量的同时,开展出对当代佛学思想的终极体验模式。
2.3 佛教数字博物馆为参观者带来的心灵体验
佛教数字美术馆结合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以佛学与现代科技圆融互摄为美学旨趣,营造华美庄严的数字化圣域妙境,将神圣精奥的佛教义理和古老的灵性修行,凝聚在一种具有多感知性的超验的美学空间中。例如通过大型球幕、全息投影、远红外感应、动作捕获、声音捕获等技术,观众在一面全息屏幕前可以呈现不同手印,改变放映画面,通过身体动作和各种手势实时性地影响视听效果,从而营造一种以人的行为而激活的圣域空间。在虚拟抄经、虚拟绘制曼荼罗、冥想与心观、手印捕获中,这些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的具有独特作用的精神试炼,与传统东方宗教的禅思有关,符合佛教教义之真谛。
观众经由灵境技术创造的深度沉浸以及心灵震撼体验,能够从中萃取到生命智慧,证悟精华;经由各种交互式操作和超现实体验,自性亲证,在佛法最高智慧的指引下粹炼自己,从中获得涤荡身心的力量;经由各种浸入式感觉和虔诚的观想,能够在共时性体验中探索自己内在的超个人原型,开启自我灵性潜能,达到精神疗伤、转识成智之目的;经由幻影成像、全息投影、互动点播系统及高技术模拟系统营造的佛教场域,从中汲取慈悲、智慧等心识力量,达到体验佛法真如、梵我合一之境界;结合虚拟现实引擎,让无法亲历现场的人可以通过网络版天宁寺,在大型三维仿真、360环场技术以及交互式影音多媒体技术营造的超现实景观中感受佛法妙谛,通过数字化时空,演绎出一段更为深远的灵性探索。佛教数字博物馆将成功实现现代科技与东方禅修的圆融互摄,成为精神疗伤与“自我实现”的灵媒。
3、结语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推动博物馆在数字领域发展演进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实验,它不仅作为理念对传统文化艺术空间形成了冲击,而且作为现代科技前沿的综合体现创造着博物馆的未来。VR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将为实体博物馆的数字资源提供“动态叙事”模式,同时亦可提供更好的服务层次,在更高的层面上达成人文需求,进而为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树立长效机制。